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正文

大人的焦虑,岂能让“鸡娃”承受?

0 haixia002 haixia002 2021-04-25 18246

 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《小舍得》,妈妈田雨岚为了儿子能上名校,把儿子逼得快抑郁。江苏南通一位单亲母亲,因使用暴力逼迫女儿学习被撤销监护权。安徽一初二女生凌晨3点做完作业嚎啕大哭……电视剧与现实生活如此交叉,使得“鸡娃”一词,又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。

  何为“鸡娃”?网上对这一名词的解释很容易理解,用最简单的一句话形容,就是“不停地给孩子打鸡血”。以前有“望子成龙”“望女成凤”的说法,更多是表达家长的一种期许或愿望,如今“打鸡血”却落实到了行动中。有的家长不甘落后,开始由精神层面的“打鸡血”,转向对孩子的体罚,“教育内卷”到这个地步,真让人感到压抑又无奈。

  每遇涉及家庭教育题材的热播剧,有关孩子教育压力过大的话题总会冲上热搜,而在剧作播完之后,舆论又会沉寂下去,这本身就是个问题,侧面表明,大人们心疼或怜惜孩子,只不过是被电视剧激发出了共鸣,或摊手或抱怨一番后,一切都没有变化,孩子们仍然苦不堪言。严管乱成一糟的课外补习班、辅导班,约束那些用广告给家长洗脑的在线教育平台,要求保障孩子们的睡眠时间……这些措施赢得了一时的掌声,但却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
  放学后的时间,很多用在完成家庭作业上;假期里,各种补习班、培训班不放假,学生要补课,家长要陪读与服务;不少家长为了教育出多才多艺的孩子,除了常规的补课外,还给孩子报了包括钢琴、书法、舞蹈、围棋等在内五花八门的兴趣班……这样的信息接收多了,感觉“鸡娃”又有了别样的含义,孩子就像是呆在笼牢中,在成长期,除了在固定的位置吃食与饮水之外,哪儿都不能去。

  无形的牢笼,罩在“鸡娃”的身上,切断了他们与大自然之间的交流,让他们的童年变得单一、枯燥又乏味。如何解开这笼牢?方法多得是,只是决心不够大而已。说白了,是大人们没法控制自己的焦虑,不能解决对未来的规划问题,然后将某种恐慌与不安全感传导到了孩子们身上,对于孩子们而言,这真的不公平。

  童年的丰富与美好,会滋养孩子的一生。道理大人们都懂,但落实到现实中,却很少有人产生反抗大环境的勇气。归根结底,还是大人们评价成功的标准太单一,也太缺乏想象力了,把上名校、毕业找到好工作、挣更多钱,当成了“成功”的全部。

  有魄力以及对人生与生活有深刻理解的家长,其实完全可以尝试换一种方式,毕竟没人逼你非得买学区房、非得给孩子报三个以上的兴趣班,多用自己的方式,给孩子争取一些玩耍与放飞的时间,家庭的气氛会活跃很多。也有可能发现这样一个真相:一些压力纯属是凭空想象出来的,“远虑”是要有,但不意味着当下就得时时活在“近忧”当中。

  大人们需要学习与充电,而孩子们则要休息与娱乐,不能总把这事搞反了:大人们不读书把闲暇时间都用在了手机与互联网上,却要求孩子不要浪费一分一秒,这有点儿荒诞。五一假期就要到了,又到了该规划小长假家庭活动的时候,希望有更多的家长能够决心大一点,拆掉“鸡娃”身上的牢笼,带上他们享受生活与假期。 □韩浩月

  https://www.sohu.com/a/462751545_161795?scm=1002.590044.0.10375-1024&spm=smpc.ch25-zxx.fd-news.17.1619319953447UEsTbGv


haixia002

haixia002

TA很懒,啥都没写...

Powered By Z-BlogPHP

Copyright 2008-2017•中国教育观察网

24小时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591-88917857 

中国教育观察网-致力打造专业的教育平台